復方卡力孜然酊聯合中藥
內服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
付宏偉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 (洛陽 471003)
【摘要】 目的 :探討復方卡力孜然酊聯合中藥內服治療白癜風的臨床療效。 方法: 治療組外涂復方卡力孜然酊,對照組外涂鹽酸氮芥酊。兩組同時口服中藥,分別觀察療效。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88%,對照組總有效率62.5%。 結論: 復方卡力孜然酊聯合中藥內服治療白癜風療有良效。
【關鍵詞】復方卡力孜然酊 中藥內服 療效
白癜風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色素脫失性皮膚病。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采用復方卡力孜然酊(商標名:維阿露,新疆新時代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聯合中藥白癜風合劑(院內制劑)治療白癜風,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①診斷符合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1]。②年齡在12~55歲之間,性別不限;③具有典型的白癜風皮損;④近3個月未用其他藥物治療;⑤無其他疾病和用藥禁忌;⑥愿意接受治療觀察并能及時復診,同意照相建檔,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排除標準:
①在治療期間未能按規定用藥,中斷或停藥1周以上;②同時應用其他相關藥物治療;③出現不良反應經短期停藥仍不能耐受者作為排除病例并計入不良反應。
1.3一般資料
門診白癜風患者90例(男52例,女38例);平均29.8歲(13~54歲);平均病程3.5年(1個月~12年);其中局限型31例、散發型37例、泛發型3例、肢端型7例、節段型12例;穩定期38例,進展期5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分型、分期等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4治療方法
治療組(50例)采用患處外涂復方卡力孜然酊, 3次/d,涂藥20min后,局部日光照射15~30min;口服中藥白癜風合劑(補骨脂15g、白蒺藜10g、骨碎補10g、首烏15g、黑芝麻15g、浮萍10g、烏梅15g),30ml/次,3次/d。對照組(40例),采用鹽酸氮芥酊(白癜凈)外涂患處,1次/d;口服白癜風膠囊(補骨脂10g、黃芪10g、紅花10g、丹參10g、烏梢蛇10g、紫草10g、白鮮皮10g、山藥10g、干姜10g、龍膽草10g、白蒺藜130g),4粒/次,2次/d。兩組患者均觀察3個月,初診病例對皮損區照相建檔,半月復診并照相1次,對比觀察,并記錄不良反應。
1.5 療效標準
①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②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50%;③有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皮損恢復面積在10%~50%之間;④無效:白斑無變化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原皮損面積<10%??傆行?/span>=(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治療例數×100%。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c2檢驗統計臨床觀察結果。
2 結果
2.1 臨床治療效果
治療組50例中,痊愈8例、顯效14例、有效2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8%。對照組40例中,痊愈4例、顯效8例、有效13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62.5%。兩組療效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1)。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及對照組在用藥期間分別有3例和9例局部發生輕度瘙癢、紅斑、脫屑、燒灼感等反應,但均不嚴重,暫停用藥或減少用藥次數后很快緩解,均能堅持治療。
3 討論
早在20世紀50年代國內外即開始用補骨脂或用補骨脂的衍生物加紫外線照射治療白癜風,取得一定效果,目前這類藥物仍是臨床治療的常用方法之一[2]。本文治療組內服和外用藥中均含有補骨脂成分,復方卡力孜然酊中的主要成分為驅蟲斑鳩菊,具有散寒止痛、化瘀消腫、殺蟲祛斑的功效,同時含有大量的稀有元素,能有效激活酪氨酸酶活性,改善局部微循環障礙,增加皮膚光敏作用,調節免疫及補充微量元素等,與補骨脂、何首烏、當歸、防風、蛇床子、白鮮皮、烏梅、白芥子、丁香等組配,使該方更具合理性。經檢測復方卡力孜然酊對酪氨酸酶的激活率為73.18%,是補骨脂酊的2.7倍[3]。
臨床治療發現,①疾病的類型與療效:節段型和泛發型療效較差;②疾病的活動性與療效:穩定期療效較差;③發病部位與療效:肢端療效較差。對于療效極差的病例可采用延長療程、增加光照時間、聯合用藥等方法進一步觀察研究。復方卡力孜然酊與中藥內服聯合治療白癜風療效明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定稿).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3(1):65.
2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3版.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048.
3 劉銅華.維藥驅蟲斑鳩菊治療白癜風的研究和應用.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4,26(2):103-105.
※本文刊登于《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7,29(3):184~186。
上一篇::復方卡力孜然酊治療銀屑病臨床療效觀察